俗話說這個時代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病,這些病既有慢性咽炎、胃炎、鼻炎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還有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社交恐懼癥等不易察覺的。如果你說:哎,上面這些病,我一個也沒有,生理心理都很健康。沒錯,你以為五音不全只是一種天賦缺失嗎?其實這也是一種病,那就是——失歌癥。失歌癥(又名失樂癥)俗稱音癡、音盲或五音不全,是一種音樂加工障礙,即無法辨認音高、節(jié)奏、旋律、力度或音色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音調識別及表達障礙,研究表明,失歌癥患者在音高變化檢測、音高變化分辨和音高變化識別方面都具有缺陷。簡而言之,患有失歌癥的人對音樂沒有正確的認知,對自己跑調這件事也渾然不知。
(全能的柯南唱歌卻一言難盡/圖源:《名偵探柯南》)
1878年,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艾倫(Grant Allen)首次描述了“失歌癥(amusia)”:30歲的成人不能區(qū)分兩個連續(xù)的音高,并且不能準確唱出音調。研究統(tǒng)計,失歌癥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4%,據(jù)報道,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美國第32任總統(tǒng)羅斯福都是先天失歌癥者。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癥”做了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失歌癥”患者有四個主要表現(xiàn):目前關于失歌癥直接診斷的方法還比較欠缺,主要是依靠問卷的形式評估,如蒙特利爾失歌癥成套測驗。
而失歌癥患者自己唱歌跑調不可怕,自己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調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不但在音樂上有感知障礙,在語言語調上同樣“表現(xiàn)欠佳”。有研究表明,約30%的“失歌癥”人群無法判別語句結尾是升調還是降調。也就是說,正常人可以用“臥槽”二字的聲調表達疑問、震驚、感嘆、憤怒等一切情緒,而失歌癥患者就很難了。就像臉盲癥一樣,失歌癥也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的,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是一些腦損傷(如中風、撞傷、藥物等)造成的。對于先天性失歌癥,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失歌癥患者的音高加工障礙可能與其右側額下回和聽覺皮層連接的不正常有關,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失歌癥患者左側額下回和左側顳上溝的灰質濃度也明顯較低。術語太難理解,你可以通俗地認為,先天性失歌癥患者就是“天生沒有音樂細胞”。如果一個人“唱歌要命”但不常開口還則罷了,但是,失歌癥患者通常還很有表現(xiàn)欲。當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表現(xiàn)欲相結合,效果就是“驚天地泣鬼神”了。
目前對于失歌癥患者是沒有辦法徹底治愈的,建議可以先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xiàn)欲,比如把TA唱的歌錄下來,讓TA比較一下錄音與原唱的差異,再找唱歌比較好的朋友幫忙糾正一下發(fā)音。
如果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寶寶唱歌跑調,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樂感,幫助孩子認識、掌握音樂節(jié)律,但不要打擊、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孩子的自卑、怯懦心理。當然,還有一些人,即使經過矯正訓練,唱歌依然一言難盡,那就......忍著吧。但其實很多人自己能聽出自己唱歌跑調,他們并不是失歌癥患者,只是對音樂的認知和重現(xiàn)、發(fā)音方法與演唱技巧、情感的表達等方面有偏差,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使得音樂的表達出現(xiàn)問題,這類人通過視唱、讀譜、練耳等訓練,唱歌還是能“救”的。[1]李寧.音癡與音樂感知能力喪失的成因[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9(12):187-188.[2]宋蓓,侯建成,周加仙,朱海東.失樂癥的語言語調加工障礙[J].教育生物學雜志,2018,6(01):44-49.[3]何昊,張衛(wèi)東.先天性失樂癥的神經機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15-121.[4]駱天,唐海波,蒲唯丹.先天性失歌癥視覺情緒信息加工的異常特征[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27(02):297-301.[5]江俊.先天失歌癥者音樂意義加工的神經基礎及音樂訓練效應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DOI:10.7666/d.D012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