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抗癌”真的靠譜嗎?
2月18日
現(xiàn)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過年期間,一篇名為《中國科學家用瘧原蟲感染治愈晚期癌癥》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好多人在走親訪友之余,不禁討論起這種不起眼的小蟲。
“文章是真的么?”
“瘧原蟲可以治療癌癥?”
“癌癥終于可以被治愈了?”
……
答案自然要到文章主角陳小平先生的研究中去找。
太長不看版
詳細文字版
首先,文章是真的。
俗話說,相關性不等于因果,不過要想研究因果關系,往往要從相關線索中尋找。早在的讀書的時候,陳小平就發(fā)現(xiàn),瘧原蟲感染率與癌癥死亡率似乎存在某種關聯(lián)。
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陳小平的注意,他與哈佛大學合作,統(tǒng)計全球瘧原蟲感染率與癌癥死亡率的關系,結果顯示,剔除經(jīng)濟、環(huán)境、醫(yī)療水平等干擾因素之后,二者之間仍然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也就是說瘧原蟲感染越高的地區(qū),癌癥死亡率越低。
瘧疾發(fā)病率與癌癥死亡率的關系(圖片來源:陳小平的演講)
難道,瘧原蟲感染可以治療癌癥?
說到這里,必須補充一點背景知識。如果我們把人體比作一個塑料大棚,免疫系統(tǒng)便是照料蔬菜的農民伯伯,而癌細胞則是大棚內的雜草。農民伯伯對付雜草,有兩個方法,一是控制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使其不利于雜草生長,二是定期巡視,遇到雜草后手動拔除。前者稱之為固有免疫,包括NK細胞、巨噬細胞等,它們是全面的,遇到衰老細胞、有問題的物質就順手清理掉,降低細胞癌變的幾率;后者,稱之為特有免疫,由T細胞等組成,針對性很強、殺傷性也很強。
雖然有這么兩道防線,癌癥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免疫系統(tǒng)的活性會緩慢下降。如果塑料大棚年久失修、處處漏風,自然做不到精準控制溫濕度。
另一方面,癌細胞在長期進化中,“演技”越來越出色了。T細胞要想發(fā)揮作用,首先必須識別癌細胞,識別的方式是尋找抗原。癌細胞的抗原性越弱,T細胞識別起來越是困難——好比說,如果雜草長得跟蔬菜特別像,農民伯伯難免會疏忽。
除此之外,癌細胞可以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進新血管形成,相當于自帶給養(yǎng),生長十分迅速。只要出現(xiàn)一個癌細胞,鋪天蓋地的癌細胞便會隨之而來,到時候即使T細胞反應過來準備幫忙,也往往無計可施了。
腫瘤逃避免疫系統(tǒng)的方式(圖片來源:《醫(yī)學免疫學》)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一個解決思路是,讓農民伯伯更勤快一些。先前有研究顯示,某些病毒可以刺激免疫系統(tǒng),增加免疫系統(tǒng)的效率;還有研究顯示,腸道內的細菌也可以增加免疫應答,令免疫系統(tǒng)識別到癌細胞。這為瘧原蟲抗癌,打下了理論基礎。
有了假設和理論,接下來必須通過實驗去檢驗它們。
2011年,陳小平所在的課題組發(fā)表了研究結果。他們首先讓小鼠換上劉易斯肺癌(LLC),接著,對實驗組小鼠注射瘧原蟲(LLC+Py),統(tǒng)計各組小鼠的生存時間,結果顯示,感染瘧原蟲的小鼠,生存時間大大增加。
小鼠實驗原理及結果(圖片來源: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在論文中,研究者提到,這個實驗有兩個局限性:首先,小鼠感染瘧原蟲后的癥狀與人類不同,這也是我們說過多次的,動物實驗有效不等于人體治療有效;其次,實驗時間普遍較短,長期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未知。
隨后,他們又進行了另一組實驗,這次瞄準的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前面說到,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催生新血管,方便癌細胞快速增殖。研究顯示,瘧原蟲感染能夠干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而,遏制腫瘤生長。
實驗結果(圖片來源:Exosomes from Plasmodium-infected hosts inhibit tumor angiogenesis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至此,開篇提到的第二個問題,“瘧原蟲可以治療癌癥”,也有了答案。
陳小平課題組的研究顯示,瘧原蟲入侵人體之后,可以激活NK細胞,NK細胞在殺傷瘧原蟲的同時,會順手對抗癌細胞。
瘧原蟲(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一部分癌細胞直接被殺死,另一部分則躲了過去。不過沒關系,被殺死的癌細胞破裂、釋放細胞內容物,這些內容物又會激活T細胞,帶來第二輪對抗。
瘧原蟲抗癌的機理
最后,第三個問題,“癌癥終于可以被治愈了?”。
在演講中,陳小平提到,他們一共收治了30多位患者,最早的一批一共10例,觀察了1年,其中5例患者的癥狀緩解,有2例可能已經(jīng)被治愈。
實驗結果
動物實驗的兩個局限性,第一個有效性問題已經(jīng)得到驗證,瘧原蟲療法對人體同樣有效;不過,第二個,安全性和長期結果,目前的實驗樣本太小,只有30多例,研究時間也不夠長,最長的才1年多,5年后的生存率如何、會不會復發(fā),這些,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從發(fā)表小鼠實驗的結果算起,已經(jīng)過去了8年,從側面表明,新療法研究之困難。人體試驗的結果,自然是讓人振奮的。也許通過瘧原蟲,我們不僅能找到新的治療方法,而且能夠研究有效的癌癥疫苗——不過,現(xiàn)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參考資料:
[1]陳慰峰編. 醫(yī)學免疫學[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4.
[2]李蘭娟, 任紅. 傳染病學[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
[3]LICHTY B D, BREITBACH C J, STOJDL D F等. Going viral with cancer immunotherapy[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4, 14(8): 559–567.
[4]LIU Q, YANG Y, TAN X等. Plasmodium parasite as an effec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gen glypican-3 delivery vector[J]. Oncotarget, 2017, 8(15): 24785–24796.
[5]VIAUD S, SACCHERI F, MIGNOT G等.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modulates the anticancer immune effects of cyclophosphamide[J]. Science (New York, N.Y.), 2013, 342(6161): 971–976.
[6]YANG Y, LIU Q, LU J等. Exosomes from Plasmodium-infected hosts inhibit tumor angiogenesis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J]. Oncogenesis, 2017, 6(6): e351.
[7]CHEN L, HE Z, QIN L等. 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J]. PloS One, 2011, 6(9): e24407.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