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風云》里的低溫療法真有那么神奇么?
5月12日
緊急情況下,可以給熊貓血的病人輸ABO同型的普通血液。與失血而死、低溫治療這種危險療法相比,輸不同配型的血液其實安全得多。《外科風云》里的低溫療法并沒有什么用。
在《外科風云》32集中,女主角陸晨曦的媽媽因車禍大出血,情況緊急需要輸血,然而她卻恰好是難見的RH陰性血。
劇情提示,由于湊夠足夠的RH陰性血需要一個小時,陸晨曦的媽媽的病情兇險,很可能等不及。對此,陸晨曦感到非常絕望。
幸好,最后莊恕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對陸晨曦的媽媽進行低溫治療,降低各器官的耗氧量,給搶救時間拖延了一個小時。
劇情的確是跌宕起伏令人揪心,但是這個情節(jié)是合理的嗎?低溫治療真的能夠為病人續(xù)命嗎?
低溫治療其實幫不上忙
低溫治療是一種將病人體溫控制在較低水平的治療方法。體溫每降低1攝氏度,細胞的代謝水平就會下降5~7%,而缺血缺氧對身體帶來的有害影響也會減少。
這就是低溫治療的原理:在身體缺血缺氧的時候,降低消耗,從而保護重要同時非常嬌氣的器官(比如大腦)。
在臨床操作中,有很多降低體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冷鹽水降溫法,通過往股靜脈里輸注冷卻的生理鹽水從而給病人的全身降溫;另外一種較為常見的是“水毯”法,灌有冷水的毯子環(huán)繞著病人的軀干和四肢,包裹面積至少要達到70%以上。
降溫這一關聽起來簡單,但其實非常危險,需要非常細致地跟蹤監(jiān)測病人的核心體溫,以免溫度過低、弄巧成拙造成器官衰竭。
因此,大家不難猜到,為了安全起見,降溫的速度會設定得非常緩慢,通常每小時降低1.5至2攝氏度。
《外科風云》中的陸媽媽只需要一個小時的救命時間,也就是說,假如使用這個方法,體溫還沒降下來,救命的熊貓血可能就已經(jīng)到了。
大家應該已經(jīng)明白過來了:低溫療法不是一種快速起效的治療方法,并不適合用于急診搶救。
目前,國際上只在少數(shù)情況下才會使用低溫治療:心臟驟停復蘇成功后用于改善腦功能;新生兒罹患腦炎或者缺血缺氧性腦病時用于保護嬰兒的大腦。
在失血時采用這個方法其實并沒有什么用,根本就是瞎折騰。假設采用了第一種冷鹽水降溫法,還會有出血、感染的風險,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熊貓血病人缺血時該怎么辦?
我們國家大約有0.3%的人擁有RH陰性的熊貓血,比例雖然少,但是基數(shù)大,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熊貓血病人急需輸血這種事件是很常見的,而留有充足熊貓血儲備的醫(yī)院只是少數(shù)。
那么,醫(yī)生們是怎么處理陸媽媽這種緊急情況的呢?
我國衛(wèi)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第十五條規(guī)定,急診搶救患者緊急輸血時可以免除RH(D)血型檢查。
意思是,緊急情況下,可以給熊貓血的病人輸ABO同型的普通血液。與失血而死、低溫治療這種危險療法相比,輸不同配型的血液其實安全得多。
實際上,輸入RH陽性血的危險性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醫(yī)生們可以檢測陸媽媽體內(nèi)一種叫做“抗-D”的成分,這種成分是輸血后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元兇。
如果陸晨曦的媽媽體內(nèi)沒有抗-D,輸入普通血液一般來說是不會有什么問題的;即使有這種抗-D,也可以選擇先輸入血小板或是人造血漿拖延時間。
畢竟,陸媽媽只需要一個小時而已,實在沒必要用到低溫治療這種又危險又沒用的方法。
很多影視作品會將RH陰性病人的輸血藝術加工得非常兇險,這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人們的認識,影響了RH陰性病人的輸血搶救。
會不會有病人在看了這部電視劇之后拒絕輸入救命用的RH陽性血?會不會有病人要求醫(yī)生采用這種低溫療法?也許這些都是影視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作者:胖瓜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